江南JN体育一片绿叶成就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发布时间:2024-06-02 13:18:51

  江南JN体育图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在示范制茶。丁士忠摄

  守着家乡的美景,在家门口就能赚到比外出打工还多的钱,44岁的兰远斌一脸惬意。

  兰远斌的家,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这里地处武陵山区,是我国蒸青针形绿茶典型代表恩施玉露的发源地。去年10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恩施玉露名列其中。

  过去,恩施当地的茶叶品牌不响、销售不畅,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兰远斌和妻子也曾辗转广东、福建等地务工。如今,随着恩施玉露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黄连溪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茶,涌现出19家小型茶叶加工厂,成为恩施玉露重要的原料基地。截至6月底,全村今年茶叶收入突破3000万元,人均增收9700余元。

  蓬勃发展的茶产业,吸引兰远斌等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返乡种茶、制茶、卖茶,也让曾经的“空心村”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业品牌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塑强50个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精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200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地域性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培育300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授权企业品牌和600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恩施州近年来着力做好茶产业文章。如今,以恩施玉露等品牌引领的茶产业覆盖恩施州880个村,成为570个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83万名茶农因茶致富,茶农人均茶产业年收入超过7000元。

  一场小雨过后,黄连溪村的7000多亩茶园愈显青翠,一行行修剪整齐的茶树层层叠叠,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兰远斌来到自家茶园,将颗粒状的茶叶专用肥均匀地撒在一排排茶树间。

  “雨天施肥,更有利于肥料吸收。”兰远斌说,最忙的采茶季已过去,夏季主要开展施肥、除草等日常管护。

  清晨6时,茶农就赶到雾气缭绕的山间。他们腰挎茶篓,十指翻飞采茶忙。“眼要尖,手要快,捏住尖,直接摘。”56岁的茶农兰远东在茬茬新绿之间忙碌,娴熟地采摘芽叶,一捏一提,鲜嫩的茶芽便滑入茶篓。

  “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兰远斌一大早开上三轮车,带着父母也赶来采茶。从早忙到晚,一天下来能采70斤鲜叶,最高净赚6000多元。

  采下的鲜叶需要连夜加工,以保证新鲜和口感。黄连溪的夜晚和白天一样热闹,19家茶叶加工厂通宵达旦、机器不停。

  凌晨3时,48岁的村民邹勇就起床在自家的茶厂里忙活,将鲜叶制成毛茶。早上5时30分,妻子陈云开着货车,将昨夜刚加工的2000斤茶叶拉到20多公里外的茶叶交易市场销售,收入数万元。

  20多年前的黄连溪村还是另一番模样。“当时种地看天收,勉强填饱肚子,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担任黄连溪村党支部书记的陈云介绍。

  靠山吃山,必须换个吃法。基于地形和土壤富硒的特点,芭蕉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行情较好、效益更高的良种茶。

  “干部扛着锄头,到各个村送茶苗、送技术,结果碰了不少壁。”恩施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洪安时任芭蕉乡副乡长,他回忆道,“有时干部前脚把茶苗种下,后脚就被村民拔了。”

  为转变村民观念,1998年初,黄连溪村组织80多名村民代表到外村参观,看到不少乡亲种茶致富、盖起新房,大伙儿深受触动。“村里平地少、坡地多,种茶比较效益高,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兰远东说。

  当年10月,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兰远东在村里率先改种4亩良种茶。3年后,他家茶园迎来首次丰收。“还没开始采,外地经销商就来茶园蹲守,等着收购。鲜叶供不应求。”当时,兰远东种茶的亩均收入逾千元。

  尝到甜头,兰远东把家里其余4亩多坡地全部改种茶树,村民们纷纷跟进。然而种植规模扩大后,有的村民片面追求产量,滥施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茶叶品质下降。

  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建立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创建区域品牌”。

  恩施州所在的武陵山区,曾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年来,恩施州坚持“品牌引领、绿色发展”思路,推进茶产业全域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

  据考证,恩施玉露由清代茶商蓝耀尚在恩施县市郭里黄连溪(即今恩施市芭蕉乡黄连溪村)所创。2018年6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兰远斌等20多名蓝耀尚的后人共同出资成立了恩施蓝耀尚茶业有限公司。

  “我们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为茶农提供种苗、农资和技术指导,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对于农残超标、质量不达标的茶叶一律不收。”负责鲜叶收购的兰远斌说,公司对于鲜叶的种植、采摘制定了严格标准,需要老嫩一致、大小均匀、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按照公司要求种植鲜叶,成本略高一些,但销售价格也更高。”兰远东说,今年每斤春茶鲜叶最高卖到100多元,比一般的春茶鲜叶价格高出一两倍。今年春茶开采以来,自家卖茶纯收入逾3万元。

  目前,恩施州茶园面积超180万亩,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认证基地77.8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3.3%。

  绿色转化成效益,好资源转化成好产业,吸引黄连溪村的年轻人纷纷返乡。“过去,我和爱人在外省打工,每年回家探亲次数有限。现在回到村里发展茶产业,不仅可以就近照顾父母和两个孩子,一年纯收入也有20多万元。”兰远斌说。

  传承手工制作技艺,融入现代工业设备技术,让一度濒临失传的恩施玉露迎来柳暗花明

  一片片鲜叶均匀摊放在蒸屉中,经过40多秒的蒸青后,被抛撒在将近140摄氏度的焙炉上。86岁的杨胜伟身着白色防尘服,双手分别握住一团茶叶,时而抛撒茶团,时而悬手揉搓……经过千余次的手工揉捻、整形上光,茶叶变为松针的形状,吐出清香。

  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一堂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课正在进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多年来遍寻当地制茶作坊和老工匠,逐步复原了这一传统技艺。

  “相比一般茶叶制作中的炒青、烘青等工艺,‘蒸青’是恩施玉露特有的工艺。它采用高温蒸汽去除鲜叶中酶的活性,以保留茶叶颜色、提升香气。”杨胜伟说,经过摊青、蒸青、扇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拣选等工序,制成的恩施玉露外形“紧圆挺直如松针”,具有干茶翠绿、茶汤清绿、叶底嫩绿等品质特点。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5斤鲜叶纯手工制作10个小时,才能产出1斤毛茶。过去保鲜技术落后,农民采下鲜叶后,老师傅经常通宵达旦地赶制茶叶,辛苦可想而知,稍不留神就会被烫伤。”杨胜伟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满手的老茧和伤痕。

  此前,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一度濒临失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普遍采用机械制茶,而恩施玉露仍采用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厂家几乎停止了生产。”杨胜伟说,到了2000年左右,恩施市面上流通的基本都是外地茶,恩施玉露难寻踪迹。

  2005年春,江苏客商张文旗来恩施考察旅游项目,在时任芭蕉乡党委书记杨洪安的陪同下参观茶园。张文旗想尝一口恩施玉露,却找不到店铺。他敏锐地意识到,商机来了。当地干部也希望尽快恢复恩施玉露的生产,拓宽茶农茶叶销售渠道。

  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年底,在当地支持下,张文旗在芭蕉乡注册成立了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他一边请来杨胜伟等10多位曾经从事手工制茶的老师傅,学习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一边从浙江、江苏等地引进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等现代设备,尝试在部分加工环节替代人工。公司出产的茶叶上市之后很快被抢购一空,适制恩施玉露的鲜叶价格从每公斤十几元涨到上百元。

  2007年3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恩施玉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润邦茶业成为首家被授权使用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当年6月,恩施玉露被作为代表恩施市特色的“三张名片”之一来打造,恩施市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出台政策,为茶企提供贴息贷款等支持。

  有了政策的东风,张文旗信心倍增。他投入1600余万元,组织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恩施玉露加工专用的整形、精揉等机械设备,工艺水准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2009年4月,润邦茶业建成了首条恩施玉露机械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

  走进润邦茶业车间,只见一台台加工机械正在全速运转。经过摊青机除湿干燥的鲜叶通过传送带自动输送到蒸青机内,机器瞬间升温到400多摄氏度,10多秒钟就完成了杀青过程,再自动进入下一环节。

  “除最后需要少量人工拣选,恩施玉露的生产加工基本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张文旗说,生产线倍以上。

  近年来,恩施州累计投入20亿余元支持茶企技改扩能。截至目前,全州茶叶加工企业达2484家,其中全电气化制茶企业130家、规模以上茶企95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条。去年全州干毛茶总产量12.3万吨,综合产值达224.4亿元。

  恩施州首府恩施市东南,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商铺林立,人头攒动,满载茶叶的货车进进出出。“这是昨晚刚加工的一批恩施玉露,批发价300元一斤。”湖北硒饮三宝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芳给来自江苏的客商邓先生介绍。

  邓先生撮起些许茶叶,放在手里捻了捻,又将鼻子凑近闻了闻。店员递来一杯刚泡好的恩施玉露,他抿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当即下单500斤。罗永芳立即安排店员将茶叶打包,并打电话联系快递公司发货。电话打过去几分钟后,快递员便来到店里,将打包好的茶叶装车、发货。

  “好茶讲究时效,如果运输时间长、温度高,会影响茶叶口感和香气。”罗永芳说,这里距离火车站和机场的距离都在10公里以内,旁边就是华硒物流园,配套较完善。茶叶发货后,隔天就可送达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

  今年54岁的罗永芳,1989年从原恩施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恩施市茶麻公司,负责茶叶销售。1999年她开始自己办厂制茶。“那时候,许多茶农都是沿街摆摊叫卖,销路不稳定,也卖不上价钱。”罗永芳说。

  彼时,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恩施交通不便,“开车到武汉都要两天”。这导致茶叶外销不畅、价格偏低。

  近年来,恩施州着力畅通流通渠道,让恩施玉露更顺畅地“飞”出武陵山。宜万、渝利、郑渝等铁路先后建成,沪渝、沪蓉、恩黔、利万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恩施硒茶大市场、硒都茶城等产地交易市场让供需对接更高效。

  “你喝茶就喝茶呀……”在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直播间里,身穿土家族特色服饰的主播邓玲唱着民歌《六口茶》,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

  “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专门的茶艺电商培训班。”恩施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英说,公司组建了一个20多人的电商销售团队,线上收入占公司营业额的近一半。

  10多年前,刘小英背着满满一口袋恩施玉露,到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推销,每到一家门店就送一小袋给他们品尝。一天下来,她跑了几百家门店,双脚磨出了血泡。这股执着劲打动了一名来自湖北仙桃的店主,由此打开了北京市场。

  如今,恩施茶商开拓市场的脚步愈加坚定,政策支持也持续加力。2020年以来,恩施州对在重点城市开设恩施玉露品牌形象店的经营主体,给予最高20万元的奖补。迄今,恩施州茶叶企业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起销售店、体验馆等755家。

  恩施州还鼓励企业开展直播带货、发展电子商务等,给恩施茶插上“数字翅膀”。截至目前,全州建成县级电商运营公共服务中心8个、乡村级电商网点1525个。

  线下线上齐发力,自今年春茶上市以来,截至6月底,全州干茶销售7.02万吨,销售总额超80亿元。

  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机制,加强本地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培育

  在电子秤上称取2克粉碎均匀的茶叶样品,添加水、盐包和有机溶剂。用垂直振荡器剧烈振荡后,再放入离心机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茶叶与有机溶剂逐渐分离。

  走进恩施州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一批新到的恩施玉露茶叶样品。草甘膦,未检出;吡虫啉,未检出……经过提取、净化、浓缩、仪器分析等步骤,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检验报告单出来了,17项指标一目了然。

  近年来,恩施州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机制,切实维护恩施玉露等品牌形象。

  “我们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对恩施玉露等品牌茶叶企业的生产车间、销售门店、电商网店等开展两次以上的随机抽检,结合农业部门现场快检、企业主动送检,从茶叶种植、采摘、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口。”恩施州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食品检验检测所副所长谢义梅说。

  在恩施市凯迪克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经销门店,一名消费者正在挑选该公司生产的恩施玉露产品。用手机扫描包装盒上的食品安全追溯码,屏幕上立即弹出实物图片、生产许可证号、企业资质、检验报告、抽检报告等产品信息和监管信息。

  恩施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商标与地理标志科科长田远波介绍,如今每一批次恩施玉露都有专属“身份证”,实现赋码运行、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2021年7月,恩施州出台《恩施玉露、利川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州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使用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生产地域范围为全州6县2市,恩施州茶产业协会负责该商标的使用、管理和保护。发现不合格产品经整改后仍不合格、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等10种情形,将被终止商标使用许可。

  “我们对恩施玉露的品牌授权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不合格生产企业退出制度。”恩施州茶产业协会会长苏方俊介绍,去年就有两家恩施玉露生产企业,在抽检中被发现制作工艺不规范、产品品质不过关而被取消授权。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07家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企业。

  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品质的背后是品种。“长期以来,适制恩施玉露的茶叶品种以外地引进的无性系良种茶为主。如今,这一局面有望改变。”恩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茶产业链链长杨帆说。

  黄连溪村香花岭,地处海拔800多米的群山之间,一棵棵苍翠的古茶树傲然挺立。山腰上,一株株春季栽下的茶苗郁郁葱葱,在雨中愈发青翠动人。芭蕉乡党委书记朱永恒介绍,目前已从全乡抢救性移栽、保护了168棵本地古茶树树种,同时建设了占地150亩的“玉露1号”母本园。

  “‘玉露1号’是历经30多年攻关,从本地群体种‘恩施苔子茶’中选育出的恩施玉露专用茶树新品种,具有发芽早、抗寒性强、高产等优点。”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梁金波介绍,目前正在黄连溪村试种,下一步将推广到全州。

  近年来,恩施州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从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中成功选育多个特色新品种,茶树良种化率达83%,涌现出恩施玉露、利川红、伍家台贡茶、来凤藤茶等一批茶叶品牌。

  “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第一大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说,“我们将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本报记者 禹伟良 范昊天 强郁文)

  5月31日7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将极光星座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试点成效如何?创新路上中小企业还有哪些需求?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发展还有哪些诉求?记者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倾听实践者的诉求与心声。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科技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仪式。

  从清华大学获悉,继2019年发布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之后,该校精密仪器系类脑计算研究团队在类脑视觉感知芯片领域再获新突破,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

  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国经济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必须立足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战略高度,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通科技与产业融通的堵点,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

  商用车的智能化发展,提升了商用车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在长途驾驶等多种场景下具有实用意义。

  研究团队进行了4个实验,让300多名参与者聆听一系列合成音乐和语言类的音频,这些声音具有不同的调幅和规律。

  研究团队分析了富含有益化学物质的橙皮提取物,研究其减少TMAO和三甲胺(TMA)产生的潜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少华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动手能力,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类的兴趣不大、手动不勤。

  萤火虫成虫通过发光吸引配偶。对幼虫来说,发光不仅可以用来引诱小虫、寻找食物,还可以吓唬那些想要吃掉自己的天敌。

  由于量子比特非常敏感,需要将它们尽可能地与环境干扰隔离,因此新型制冷机也有助加快量子计算领域的创新。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利用其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数据,以检测手臂下的淋巴结中是否存在乳腺癌细胞。

  花生属于豆科作物,能够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作物养分——氨。

  此项成果将有力推动高品质血橙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工作,并为后续血橙特异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提供核心素材。

  我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表明,过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超过1万平方公里;预估至21世纪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补给,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将扩张约50%(增加约2万平方公里),水位上升约10米,水量增加约652千兆吨,水量增量是过去50年的4倍。这一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张国庆研究员等完成,相关论文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

  前不久,四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陆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文艺之声等播出。该剧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他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的饭碗”的“禾下乘凉梦”以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奋斗一生的事迹。

  近日,北京市民王先生家使用超过10年的旧洗衣机出现了故障,王先生决定购买一台新机,但家里这台旧机如何处理,让他犯了愁。经过对比选购,他最后在线下购得了一款洗干一体机。

  一年间,C919投入“京沪航线”、服务“春运”、飞出国门亮相新加坡航展……6月1日,东航将使用C919执飞“香港-上海”商业包机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