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app下载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的系列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关键性工程,全力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动茶产业跃迁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代拟了《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将非常重视您的意见和需求,对于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将予以采纳。期待您的参与!
(二)书面信件。地址:六安市行政中心5号楼1楼102室;邮编:237000
(四)联系电话。来信请注明“征求意见稿建议反馈”字样及来信人姓名、联系方式。
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和要求,市农业农村局起草了《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就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我市是全省重要的茶叶核心产区,“六安茶谷”对外知名度持续扩大,茶产业已成为实施“138+N”“6969”工程的重点产业,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调研和指导,多次在市委重要会议和“三农”工作有关会议上进行强调部署。市委书记叶露中在7月28日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明确要求对“8+N”特色产业一项一项制定实施方案,一个一个推进,实现跃迁式发展。市政府领导为此专门召开了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工作部署会,明确提出方案起草工作要求。为此,市农业农村局全面组织开展了《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
为全面摸底和精准掌握我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编制专班,由一名副处级干部牵头,从相关业务科室和5个产茶县区抽调精干力量,深入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茶叶核心产区,实地调研了裕安区独山镇、舒城县舒茶镇、金寨麻埠镇齐云村、响洪甸村等12个村镇,走访了近20家经营主体,并赴浙江省安吉县进行了为期2天的考察学习,参观了宋茗茶博园、盈元茶庄园、元丰茶叶机械有限公司等现场,充分借鉴当地在茶园建设、主体培育、精深加工、政策扶持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实践模式,掌握了丰富的素材和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起草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起草了《实施方案》初稿,期间召开了部分茶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与茶叶主产区乡镇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茶农深入座谈交流,研究分析我市当前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主攻方向、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认真吸收人大政协有关代表委员意见和建议,确保实施方案接地气、可操作、能落实、管长远。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专门听取了起草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实施方案》内容,经数易其稿,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文稿。9月28日,市委书记叶露中听取《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会后,起草人员对叶书记、车书记、孙市长等市领导讲话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领悟,充分理解其核心要义,对《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进行了认线日,市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对文稿进行审核并作出修改要求,同时公开征求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及社会意见和建议,充分吸收后对文稿进一步推敲和打磨,按程序送市司法局审核和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实施方案》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明确了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到2028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茶叶产量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00亿元,人均年茶叶收入超过1万元等工作目标任务;第二部分为重点工作,主要包括“育强茶叶领军企业、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强化产品品牌使用监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低产茶园改造升级、促进茶树品种改良优化、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茶叶制作加工水平、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10个方面;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涉及“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强化人才支撑、强化用地保障、加强融资支持、优化发展环境”6条举措。此外,正文后还配套了领导小组名单、若干政策措施、工作任务清单、“稀毛秃”、杂草丛生、低洼渍水茶园改造技术规范等9个附件,作为行动指南和操作手册,进一步增强了《实施方案》的实效性和执行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的系列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关键性工程,全力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动茶产业跃迁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为引领,以 “皖美徽茶千亿振兴计划”为导向,以“138+N”“6969”工程为抓手,坚持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持续夯实产业基础,强化科技引领,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三产融合,加快推进建设一批高质高效茶园,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招引落户一批重大投资项目,推介靓化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形成产业集聚、企业抱团、功能拓展、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茶产业发展全过程,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进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突出良好生态对茶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性,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推广绿色加工技术,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实现产地环境良好、生产环境清洁、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品牌引领。突出地域、品种、工艺、文化等特征,集中扶持地方优势特色明显的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重点龙头企业对品牌的支撑作用,形成品牌集聚效应,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坚持三产融合。树牢融合发展理念,发展多种业态,开发多种功能,推动茶叶由种植向加工、流通、销售、休闲、康养等领域拓展,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茶产业与文旅、商贸、金融、科教等跨界融合,着力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多元化、功能化、定制化、便捷化茶叶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推进六安茶走向国内外中高端市场,提升六安茶社会认知度。
坚持联农带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茶产业跃迁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互惠、共享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把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茶农,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聚焦茶叶生产重点区域、承载平台和骨干龙头,推动标准化种植、清洁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多元化发展,着力构建标准化、绿色化生产体系,名优茶、夏秋茶、引进名优茶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订单生产、线上线下、茶旅融合、对外贸易齐头并进的经营体系,“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黄大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统筹使用管理的品牌体系。力争经过5年建设,实现全市茶产业形态由“土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 “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经营主体由“散兵游勇”发展为“骨干龙头”,品牌营销模式由“各自为政”演进为“整体策划”,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推进建设全国一流的茶产业综合体、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端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省名优茶核心产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领头雁”。
到2028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提升至80万亩,茶叶亩均单产75公斤以上,总产达6万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元(一产产值80亿元,二产产值100亿元,三产产值120亿元)。其中六安瓜片茶园面积35万亩,亩均单产70公斤,总产2.4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70亿元;霍山黄芽茶园面积25万亩,亩均单产35公斤,总产8750吨,全产业链产值70亿元;舒城小兰花茶园面积15万亩,亩均单产50公斤,总产7500吨,全产业链产值40亿元;其他品种茶园面积5万亩,亩均单产30公斤,总产1500吨,全产业链产值20亿元。六安瓜片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新增3-5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带动茶农70万人,实现人均年茶叶收入1万元以上。
在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品牌领域内,各择优筛选3-5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茶叶企业,集中土地、资本、科技、市场等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其提升产能,提质增效,做靓品牌,延伸链条,迅速成长为年产值亿元、5亿元以上骨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方式,充分发挥对茶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鼓励中小微茶叶企业改造升级,兼并重组,跨界联合,与茶农以订单农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成长为规上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茶叶领域“头部企业”招引工作。借助资本力量,创建六安茶产业联盟和国有资本控股的集团公司,引入农业投资公司等“金融活水”。到2028年,全市力争在茶叶领域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15家,规模以上企业50家,新培育茶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国内知名营销团队,对六安茶进行全域品牌营销策划,在市场定位、产品创意、广告语、平台建设、宣传推介等领域进行系统谋划。巩固提升本地市场,推进现有茶叶市场资源整合,建设市级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在相关县区建设区域性茶叶市场,完善仓储冷链、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发挥产地主销功能。积极开拓对外销售市场,支持企业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布局销售网点,设立六安茶叶专卖店等销售窗口,开展品牌形象宣传推介。运用电商拓展市场,鼓励龙头企业选择优质电商平台开设品牌经营旗舰店,打造集信息发布、产品交易、产品追溯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垂直平台,扩大线上市场份额。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外贸型茶叶企业发展,扩大国际贸易和出口创汇市场份额,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加大六安茶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举办开茶节、茶文化旅游节、制茶斗茶技能大赛、茶艺大师评选等茶事活动,支持茶叶企业品牌上央视、上高速,进销区、进高铁,冠名重大活动、文艺演出、重要赛事等,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加大潜在消费群体培育力度,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广速溶茶、抹茶、新茶饮、冷泡茶等不同类型的茶产品,开发个性化定制产品,迎合年轻、高端消费等群体市场需求。到2028年,建成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茶叶交易市场1个,区域性茶叶市场3-4个,在市域外新开设六安茶品牌店、专卖店、直营店等100个,每年举办各类茶事活动10场次,组织参加展会和品牌专场推介活动20场次,年对外销售额达到50亿元,实现茶叶年出口创汇额5000万美元。
保护开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强化六安茶“母子商标”(区域公用品牌商标+企业商标)管理,设立准入门槛,对符合准入条件并经市场监管部门审核通过的茶叶经营主体,方可使用六安瓜片等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志,并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标识贴牌和统一广告宣传,规范其生产、加工、经营秩序。全面启动制定六安瓜片等区域公用品牌国家标准,配套制定评审标准、冲泡品饮方法标准和标准实物样。通过人大立法方式,对六安茶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引导茶叶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经营,增强精品茶叶外形、香气、口感、包装、标识等识别度,整体提升六安茶品质。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开展市场监管、维权打假,及时查处违规使用六安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识行为。
精准划定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茶叶核心区,对核心区品种、生态、技艺、文化、品质等全方位开展研究挖掘和传承保护,确保核心区产品优质优价。优先在核心区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建设,加大品种改良、品牌管理、品质提升等投入力度,实现优质精品茶叶适种、适地、适加工,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溯源体系,创建一批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其他产区茶叶生产。转变市场经营主体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注重上下游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引导龙头企业主攻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流转茶园发展规模经营,扶持一批销售主导型经营主体、市场经纪人和电商主体。在抓好春季精品茶生产经营同时,开发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夏秋茶产品,逐步扩大夏秋茶加工产能,有效拓展炒青、黄大茶等夏秋茶市场。紧跟市场对花果蜜香、滋味甜醇、耐储藏产品的偏爱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工艺优化降解夏秋茶苦涩口感,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红茶、高香茶、篮茶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加工生产线,以茶叶籽仁为原料压榨精炼食用油,推进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产品开发,鼓励对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等有效成份提取,开发高附加值的营养品、保健品、化妆品原料或终端产品。精准把握消费者心理需求,科学合理定价销售产品,最大限度提升茶衍生品增值收益。到2028年,全市年新增夏秋茶产量1.5万吨,综合利用茶叶原料1万吨。
引导抛荒型茶园集中流转给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升茶园经营管理水平。推动老旧茶园改造,通过移棵并整、换种改植、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路径,有效解决茶园“稀毛秃”等问题,提升茶园园相。产茶县区要全面开展抛荒和老旧茶园数据普查、测绘上图,统一登记造册,确定技术路线,压实乡村责任,确保全市每年集中改造茶园面积2万亩,到2028年达到10万亩。大力推广机械除草、以草抑草(鼠茅草、三叶草等)、草布联用等综合防草控草技术,抑制杂草生长,形成茶树种群优势,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有效解决茶园杂草丛生问题。通过平整园地、翻犁松土、深开隔离沟、横水沟(竹节沟)、纵水沟、沉沙凼、排蓄水沟等技术措施,定期清淤除杂,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茶树根系生长,有效解决茶园低洼渍水问题。推进高质高效茶园建设,鼓励支持新建或换种改植200亩以上规模连片茶园,创建基础设施完善、良种良法配套、密植程度适宜、标准化管理的美丽茶园示范点,形成产业景观带。按照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创建要求,加强茶园道路、水利、电力、信息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节水灌溉、人工智能、远程监控、轨道运输等设备,建立茶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构建“一图一库、一户一码、一园一证”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到2028年,全市培育20个美丽茶园示范点,创建省级“三化”茶园30个。
组织开展种质资源摸底调查和搜集筛选,重点对特殊的老品种古茶树进行标记保护,筛选出产量高、发芽早、品质好、抗逆性强等优良品系进行鉴定保护。持续开展本土种质资源调查、搜集、筛选、保护和利用,选育出产量高、发芽早、品质好、抗逆性强等本土优良品种,为全市标准化茶园提供良种支撑。推进种质资源圃和良种试验繁育基地建设。到2028年,全市茶树种质资源圃不少于3个,新选育优良品种3个左右,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加快已选育良种的种植推广,推进茶园良种化进程,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在六安瓜片产区主推应用金裕1号,在霍山黄芽产区主推应用金鸡1号,在舒城小兰花产区主推应用舒茶早,推行单品种规模化生产,每年改良推广优质品种3万亩。加大对研发机构、育苗主体的扶持力度,保障全市优质茶苗的充足供应。积极引进和扩大种植本土适应性强、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白茶、黄金芽等名特优新品种,每年更新换代1万亩左右。对已栽植的白茶、黄金芽等茶树品种出现的白化度、鲜甜度下降等问题开展研究,提出科学对策,推动更新换种。到2028年,全市茶园良种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良种率由42%提升至60%。
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控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的“双替代”行动,鼓励通过茶树行间套种,配套粘虫色板、灭虫灯、性诱剂等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提高茶园绿色防控水平,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有机肥、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改善茶园地力,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集成组装并推广一批区域性可复制的先进实用、节本高效、安全优质、绿色环保的技术模式,对生态优越,生物链完备的茶区避免过度防控,到2028年,对需要开展病虫防控茶园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以村为单位,加强茶叶投入品源头管理,抓好废旧农膜和废弃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全面治理茶园内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残常态化监测抽查,设立茶叶质量“红黑榜”,强化茶园巡查执法,积极创建全域茶叶无农残茶区。支持开展茶叶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态低碳茶认证工作。到2028年,绿色茶园面积由25万亩增长至4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由10万亩增长至达15万亩,茶叶领域新认证绿色食品20个、有机农产品7个、生态低碳茶产品20个、国家地标标志证明商标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
传承和保护六安瓜片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促进手工炒茶厂房和设备改造升级,推行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师带徒”培训模式,提升手工制茶水平。到2028年,建立传统工艺传习基地50个,培育制茶能手2000人。按照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工要求,开展标准化茶厂建设,推进无尘化、连续化的茶叶精制加工筛分、色选分级、智能拼配、分拣包装等装备升级改造,不断改善加工条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开展SC认证。研制、引进现代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创新流程设计完善加工工艺,提高茶叶加工自动化程度和生产能力。到2028年,新建、改造标准化茶厂200个,购置智能化生产线万吨。
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培育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茶园代管、茶园耕作、机采、统防统治、生产加工、冷藏物流、市场销售、劳务中介等业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托管经营等方式,开展公益性、半公益性社会化服务。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茶农、茶企三方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季节性采茶工信息平台,创新季节性流转承包机制等方式提高茶园机采率和亩均单产。优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推进茶园“机械换人”工程,为农户提供茶园修剪、耕作、施肥、夏秋茶机采、无人机鲜叶下山等社会化服务。到2028年,全市累计建成茶叶社会化服务组织100个,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机肥统配统施、机械除草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0万亩。
有效开发茶叶品饮、保健、观赏等多种功能,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科教、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建设茶叶特色小镇、茶主题公园、茶庄园、茶旅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宜农、宜游、宜学、宜居”的“茶乡花海、茶乡云海”网红打卡地,建设一批“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将六安茶与红色文化、礼仪文化、养生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全面挖掘开发茶歌舞、茶地方戏、茶艺、茶民俗、茶史、茶视频等文化形态,推动创建以茶产业为主导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发茶膳、功能衍生品、“小而美”茶旅创意伴手礼等六安茶文创产品。深入宣传普及六安茶文化,支持出版茶文化类科普读物、技术手册,使其进校园、进社区、进景点,做到茶叶知识全民知晓。到2028年,建成茶叶特色小镇15个,茶产业主导型宜居宜业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茶叶)3个,茶文化精品民宿50家,茶旅精品线条。
(一)完善工作机制。成立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市、县两级茶产业发展联席会制度,加强对茶业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商务、司法等多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对茶叶品牌、质量的执法监督管理。组织开展茶产业发展重要经济指标计量测算、数据核查、统计监测、调查分析等工作。完善督查调度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分解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推进、评估、督查和调度,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及时跟踪审计和实地验收。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和宣传茶产业发展中的先进经验、成功范例和个人事迹,组织开展十强茶企、先进乡镇、杰出企业家、优秀工作者等评选表彰和奖励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扶持。强化产业政策引导,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市场营销、品牌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市场价值、优化改良茶树品种、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关键环节。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金融+科技”、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大财政衔接资金对规模连片低产茶园改造、智慧茶园建设等投入力度。加大对茶叶核心产区、主产乡镇的政策倾斜力度,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补齐发展短板。健全茶产业财政税收支持保障政策,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在茶叶精深加工和三产融合领域,精准落实相关减税降费和出口退税等政策。
(三)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和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的资源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协作,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及茶叶领域知名专家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广“专家团长+区域公用品牌+核心基地”科技支撑模式,聚焦品种选育、加工工艺优化、健康功能挖掘等产业短板,针对性开展产学研推服务。结合“头雁培训”项目和“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在茶叶领域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农村电商人才以及乡村工匠,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在涉农领域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增设茶叶产学研推机构岗位,充实完善各类茶学专业人才。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积极探索为农民评定职称工作。
(四)强化用地保障。加大茶产业发展用地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并纳入县级及以上年度重点建设内容的茶产业项目,县区政府应当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按照“政府主导、国企主建、乡村主管、大户主营”的模式,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争取报批建设用地计划,支持茶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在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意愿前提下,可将村内空闲地、依法回购的闲置住房所涉宅基地,以及其他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用于发展茶叶精深加工、茶旅融合项目等经营性建设用地。
(五)加强融资支持。建立健全财政、银行、担保、保险、基金“五位一体”的协调支持机制,持续推出“茶叶贷”、“鲜叶贷”等金融产品,充分利用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政策性直投政策,积极争取在茶叶重点县区设立茶产业子基金。将茶叶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实施范围,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产品,满足茶叶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探索开展低温冻害等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试点。
(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生产流通秩序管理,坚决查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恶意压价等损害经营者利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建立市县领导干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结合“四送一服”工作,推深做实助企纾困,高效便捷兑现农业生产用电、用水、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各类优惠政策,及时解决企业反映诉求和发展瓶颈,优化要素资源服务保障,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
2023年10月,市农业农村局向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征求《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收集汇总了25条修改意见建议,其中了13条修改意见均已采纳。
建议将文稿附件领导组成员名单中郝德文职务修改为“六安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市粮食物资局局长”
一、建议将“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市场营销……”修改为“统筹农业类资金,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市场营销……”,主要是根据《安徽省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专项资金预算一年一定,执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政策已到期、目标已完成、绩效评价结果较差或不再具备执行条件的项目,一律清理退出。”此项资金执行期限为5年,不符合有关规定。
二、附件2的第一点“支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中建议增加“建立健全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主要是考虑到此项政策主要是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兑现,而建立健全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是使用财政衔接资金的必要条件。
三、附件2的第二点“支持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中建议删除“对在市域外大中城市新开设六安茶品牌店、专卖店、直营店等销售窗口,面积80平方米以上,正常运行3年以上的,给予经营主体一次性补助10万元”,主要是企业开设专营店属于市场化行为,按照有关要求,要严格控制竞争性领域财政投入,对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财政资金坚决退出。
四、附件2的第四点“支持核心产地美丽茶园示范点建设”、第五点“支持茶树品种改良优化”内容建议整体删除,主要是考虑这两项建设主体为县区政府,无需奖补,同时第四点中对积极创建连片200亩以上的美丽茶园示范点奖补政策与第三点“支持六安茶品牌质量管理”中“对新建200亩以上的‘三化’示范茶园基地,每个奖补10万元”的奖补政策之间疑似重复。
五、附件2的第六点“支持夏秋茶生产和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中建议删除“对新投入开发夏秋茶生产设备和厂房建设的,按投资额20%给予奖补”,主要是鼓励夏秋茶生产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厂房和设备,防止资产闲置,不建议对新建设备和厂房进行奖补,且奖补新投入开发的生产设备和厂房与夏秋茶产能提升的关联度不高,建议直接对夏秋茶的产能进行奖补。
六、附件2中“各县区应在上述政策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奖补细则并组织实施,市级实行以奖代补”建议修改为“各县区应在上述政策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奖补细则并组织实施,市级根据财力情况实行以奖代补”。
七、建议出具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报告,根据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工作的通知》,“即日起,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起草部门要开展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出具论证报告”。
建议将推进茶文旅发展中“茶文化精品民宿50家”修改为“茶文化精品民宿10家”。 将“茶旅精品线条”修改为“茶旅精品线条”。
建议将附件3“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中序号第8,14和21项中的配合单位单位市科技局删除。
“(三)强化人才支撑”中建议将“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积极探索为农民评定职称工作”修改为“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申报推荐工作”。
一是附件2中第二大点“支持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奖补资金测算(共需1470万元),没有将“对六安茶品牌培育和全域营销策划的,给予100万元策划经费支持”情形算进去,前文列举的各细分情形奖补金额相加与总测算结果不一致。
二是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正文中各项工作目标设定到2028年,而附件3“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中各项工作目标却设定到2027年,前后不统一,建议统一。
三是附件3“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中美丽茶园示范点的面积标准为“100亩以上连片茶园”,五年建设数量要求为“200个”,然而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正文和附件2中美丽茶园示范点的面积标准为“200亩以上连片茶园”, 五年建设数量要求为“20个”,建议统一。
建议:第二点重点工作第二条提升市场占有率中“打造集信息发布、产品交易、产品追溯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垂直平台”改为“引领和规范发展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农村电商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点支持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中“对自有品牌自营出口茶企业进行补贴,补贴出口创汇金额1%,单个主体每年最高补贴20万元”改为“对自营出口茶企业进行补贴,补贴为出口总额(以海关数据为准)的1%,单个主体每年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6点的工作目标要求中“实现茶叶年出口创汇额5000万美元”改为“实现茶叶年出口额3000万人民币(以海关数据为准)”。
更改2023年新增中华老字号任务数,将霍山县1家改为舒城县1家。取消2024年、2026年新增中华老字号任务数,2025年、2027年可适当增加任务数。
建议“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领导小组名单”成员:添加省农担公司六安中心和市融资担保公司。
建议在“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监管”部分,增添“加强地理标志保险推动,解决地理标志被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保护地理标志权利人合法权益”等内容。
在“促进茶树品种改良优化”部分,增添“提高茶树保险覆盖面,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实现适保主体全覆盖”等内容。
征求意见稿中“三、保障措施”中“(五)加强融资支持”修改如下:(五)加强融资支持(改: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银行、担保、保险、基金“ 五位一体”的协调支持机制,(加大“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力度,)持续推出“茶叶贷”、“ 鲜叶贷”等金融产品,(不断引导金融活水流入茶叶发展中去。)充分利用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政策性直投政策,积极争取在茶叶重点县区设立茶产业子基金。
(将茶叶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备注:该句删除,茶叶保险已被纳入我市政策性保险目录范围之内)。
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低温冻害等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试点。满足茶叶经营主体产业发展保险和信贷的多方位需求。
无意见,因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六安分公司无关于支持六安市茶产业发展的对口项目和险种,建议此后不再承担责任单位。
在附件4县区任务表格中:“到2027年购置智能化生产线条”。因购置生产线%,生产线总价较高且茶企资金不足,按照目标任务年均购置智能化生产线条,难以完成。建议改为“到2027年购置智能化生产线条”较适宜。
附件2“一、支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中。对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领域各择优筛选出的3-5家“企业航母”。建议修改为“对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黄大茶等领域各择优筛选出的3-5家“企业
建议增加高质高效茶园改造补贴。对实施高质高效茶园改造予以补贴,金额500元/亩。
建议增加建成千亩连片的高标准茶园基地建设补贴。对建成千亩连片的高标准茶园基地予以补贴,100万元/个。
“六、支持夏秋茶生产和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中,建议加大对夏秋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夏秋茶生产设备和厂房10家,每家投资100万元,补贴20%”,建议将20%的补贴额度增加到30%。
“每年改良推广优质品种3万亩”建议修改为“每年改良推广优质(含白化、黄化等特色)品种3万亩”。
一是建议将“三、保障措施”中“(五)加强融资支持”的“将茶叶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实施范围,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产品,满足茶叶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修改为“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产品”。
二是建议征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六安监管分局意见。理由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六安监管分局为我市银行保险机构监管部门,负责业务监督指导。
2023年10月,市农业农村局在网上对《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市直单位、公众意见征求。相关社会主体及公众对《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25条修改意见建议,其中了13条修改意见均已采纳,具体情况如下:
建议将文稿附件领导组成员名单中郝德文职务修改为“六安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市粮食物资局局长”
一、建议将“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市场营销……”修改为“统筹农业类资金,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市场营销……”,主要是根据《安徽省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专项资金预算一年一定,执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政策已到期、目标已完成、绩效评价结果较差或不再具备执行条件的项目,一律清理退出。”此项资金执行期限为5年,不符合有关规定。
二、附件2的第一点“支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中建议增加“建立健全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主要是考虑到此项政策主要是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兑现,而建立健全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是使用财政衔接资金的必要条件。
三、附件2的第二点“支持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中建议删除“对在市域外大中城市新开设六安茶品牌店、专卖店、直营店等销售窗口,面积80平方米以上,正常运行3年以上的,给予经营主体一次性补助10万元”,主要是企业开设专营店属于市场化行为,按照有关要求,要严格控制竞争性领域财政投入,对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财政资金坚决退出。
四、附件2的第四点“支持核心产地美丽茶园示范点建设”、第五点“支持茶树品种改良优化”内容建议整体删除,主要是考虑这两项建设主体为县区政府,无需奖补,同时第四点中对积极创建连片200亩以上的美丽茶园示范点奖补政策与第三点“支持六安茶品牌质量管理”中“对新建200亩以上的‘三化’示范茶园基地,每个奖补10万元”的奖补政策之间疑似重复。
五、附件2的第六点“支持夏秋茶生产和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中建议删除“对新投入开发夏秋茶生产设备和厂房建设的,按投资额20%给予奖补”,主要是鼓励夏秋茶生产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厂房和设备,防止资产闲置,不建议对新建设备和厂房进行奖补,且奖补新投入开发的生产设备和厂房与夏秋茶产能提升的关联度不高,建议直接对夏秋茶的产能进行奖补。
六、附件2中“各县区应在上述政策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奖补细则并组织实施,市级实行以奖代补”建议修改为“各县区应在上述政策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奖补细则并组织实施,市级根据财力情况实行以奖代补”。
七、建议出具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报告,根据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工作的通知》,“即日起,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起草部门要开展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出具论证报告”。
建议将推进茶文旅发展中“茶文化精品民宿50家”修改为“茶文化精品民宿10家”。 将“茶旅精品线条”修改为“茶旅精品线条”。
建议将附件3“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中序号第8,14和21项中的配合单位单位市科技局删除。
“(三)强化人才支撑”中建议将“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积极探索为农民评定职称工作”修改为“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申报推荐工作”。
一是附件2中第二大点“支持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奖补资金测算(共需1470万元),没有将“对六安茶品牌培育和全域营销策划的,给予100万元策划经费支持”情形算进去,前文列举的各细分情形奖补金额相加与总测算结果不一致。
二是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正文中各项工作目标设定到2028年,而附件3“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中各项工作目标却设定到2027年,前后不统一,建议统一。
三是附件3“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中美丽茶园示范点的面积标准为“100亩以上连片茶园”,五年建设数量要求为“200个”,然而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正文和附件2中美丽茶园示范点的面积标准为“200亩以上连片茶园”, 五年建设数量要求为“20个”,建议统一。
建议:第二点重点工作第二条提升市场占有率中“打造集信息发布、产品交易、产品追溯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垂直平台”改为“引领和规范发展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农村电商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点支持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中“对自有品牌自营出口茶企业进行补贴,补贴出口创汇金额1%,单个主体每年最高补贴20万元”改为“对自营出口茶企业进行补贴,补贴为出口总额(以海关数据为准)的1%,单个主体每年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6点的工作目标要求中“实现茶叶年出口创汇额5000万美元”改为“实现茶叶年出口额3000万人民币(以海关数据为准)”。
更改2023年新增中华老字号任务数,将霍山县1家改为舒城县1家。取消2024年、2026年新增中华老字号任务数,2025年、2027年可适当增加任务数。
建议“六安市茶产业跃迁式发展领导小组名单”成员:添加省农担公司六安中心和市融资担保公司。
建议在“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监管”部分,增添“加强地理标志保险推动,解决地理标志被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保护地理标志权利人合法权益”等内容。
在“促进茶树品种改良优化”部分,增添“提高茶树保险覆盖面,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实现适保主体全覆盖”等内容。
征求意见稿中“三、保障措施”中“(五)加强融资支持”修改如下:(五)加强融资支持(改: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银行、担保、保险、基金“ 五位一体”的协调支持机制,(加大“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力度,)持续推出“茶叶贷”、“ 鲜叶贷”等金融产品,(不断引导金融活水流入茶叶发展中去。)充分利用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政策性直投政策,积极争取在茶叶重点县区设立茶产业子基金。
(将茶叶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备注:该句删除,茶叶保险已被纳入我市政策性保险目录范围之内)。
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低温冻害等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试点。满足茶叶经营主体产业发展保险和信贷的多方位需求。
无意见,因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六安分公司无关于支持六安市茶产业发展的对口项目和险种,建议此后不再承担责任单位。
在附件4县区任务表格中:“到2027年购置智能化生产线条”。因购置生产线%,生产线总价较高且茶企资金不足,按照目标任务年均购置智能化生产线条,难以完成。建议改为“到2027年购置智能化生产线条”较适宜。
附件2“一、支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中。对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领域各择优筛选出的3-5家“企业航母”。建议修改为“对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黄大茶等领域各择优筛选出的3-5家“企业
建议增加高质高效茶园改造补贴。对实施高质高效茶园改造予以补贴,金额500元/亩。
建议增加建成千亩连片的高标准茶园基地建设补贴。对建成千亩连片的高标准茶园基地予以补贴,100万元/个。
“六、支持夏秋茶生产和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中,建议加大对夏秋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夏秋茶生产设备和厂房10家,每家投资100万元,补贴20%”,建议将20%的补贴额度增加到30%。
“每年改良推广优质品种3万亩”建议修改为“每年改良推广优质(含白化、黄化等特色)品种3万亩”。
一是建议将“三、保障措施”中“(五)加强融资支持”的“将茶叶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实施范围,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产品,满足茶叶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修改为“支持保险公司开发茶叶商业性保险产品”。
二是建议征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六安监管分局意见。理由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六安监管分局为我市银行保险机构监管部门,负责业务监督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