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中国)官方网站川渝毗邻地区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18 09:33:36

  江南体育app下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川渝毗邻地区山水相依、人文相近、情感相融、命运相连,要携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精神,共同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乡村绿色生态的宜居之乡、增收致富的宜业之地、文明和谐的幸福之村,共同打造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样板和标杆。本文以同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上的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和四川省大竹县(以下简称“三地”)为例,阐述三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分析当前三地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问题与短板,提出对策建议。

  1.梁平区聚力打造“业兴、村美、人和”巴渝和美乡村梁平样板。一是用足“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有形载体,发挥预制菜产业的带动作用,持续放大稻子、柚子、竹子、鸭子、豆子 “五子登科”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增强农文旅融合发展内生动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二是用活“国际湿地城市”这一群众获得感较好的平台,推广百里竹海“三山蝶变”经验做法和“小微湿地+”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个革命”, 持续实施农村“六网”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洁净美”人居环境,形成“十镇引领、百村创建、千院和美、万户示范、全域振兴”的生动局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三是用好“‘141’基层智治体系”有效抓手,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全域推广双桂田园“数治乡村”服务机制、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2.垫江县持续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全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四县三乡”(粮食大县、生猪大县、种业大县、农产品加工大县、牡丹之乡、晚柚之乡、蔬菜之乡)特色高效农业发展,2023年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41.1万吨、89万吨、24.59万吨、2.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3%、4.3%、7.9%、4.27%,生猪出栏72万头,同比增长2.5%。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96.76亿元。二是加快推动融合发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实施“三个革命”“六项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1034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2%。清单制乡村治理模式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 284个涉农村实现积分制治理全覆盖。举办世界牡丹大会垫江分会场等重要活动,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10.76%。

  3.大竹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竹样板。一是加强特色产业发展。依托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5+N”特色产业,打造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农产品百亿加工集群,擦亮农业产业“金”字招牌。发展设施农业,打造现代化农业园区、种植养殖基地。二是加强宜居乡村建设。打好厕所革命“攻坚战”、环境提升“持久战”、示范创建“阵地战”和后续扶持“升级战”,全部完成整村推进的25个村9980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新(改)建任务,完成三批省、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申报工作。三是加强乡村基层治理。健全基层善治智治体系,发挥“川善治”“数智乡村云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作用,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规范村级管理服务事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治理试点示范创建。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受行政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三地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中赛马比拼较多、交流合作较少,在共同推进区域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

  1.区域建设有待同步共建。建设规划、农家风貌不够统一,没能很好地体现明月山地区的地方和文化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不够一体化,没能互联互通、共用共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行动不够统一,没能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川渝特色。和美乡村示范建设、验收和补助标准不够统一,没能一起调动毗邻地区农户的积极性。

  2.区域发展有待同力共举。三地粮油大县优势发挥不够明显,特色稻产业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没能形成粮油产业集群。三地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优势不够彰显,抱团发展不够,没能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地农文旅资源丰富,但竹、花等元素重复度较高,差异化组团化发展不够,没能很好地带活二、三产业。三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不够充分,外出就业质量不够高,没能形成农民增收共富的动力源。

  3.区域治理有待同题共答。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没能形成互学互促、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生态,基层干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不够融合互通,没能共建共用一个乡村善治智治平台,“四治融合”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区域特色文化优势不够彰显,没能共促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没能充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地应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理念,搭建与健全区域交流合作平台、机制,共同建设具有明月山辨识度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坚持乡村建设共建共享,展现具有明月山辨识度的生态宜居生活之美。三地在纵深推进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中,要通过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举措,进一步聚焦明月山沿线区域,以农户集中区为重点,共同连片打造宜居乡村。一要同规划,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时代特征,融入川东民居、三合院、梁平柚、大竹竹、非遗文化等元素,统一开展新建农家功能布局、风貌管控“一体管控”奖补试点,印制通用图集,确保新建房屋、庭院风貌大体一致,建设具有明月山辨识度的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打造川渝两地乡村绿色生态的宜居之乡。二要同建设,因地制宜制定适应川渝东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的建设任务。坚持政府引导、以群众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水、电、路、气、讯、物流“六网”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互联互通,推进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共建共享。三要同保护,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统一标准共同实施厕所、污水、垃圾“三个革命”,共同加强龙溪河、铜钵河等区域水源水网体系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植被保护,推进村庄、道路和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和彩化,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川渝乡村新画卷。四要同示范,制定统一的和美乡村示范院、示范户的奖补政策,统一建设、验收和补助标准,不搞差异化,营造“家家创建和美庭院,户户争当和美人家”的浓厚氛围,以“小家和”带“社会兴”,以“庭院小美”带“乡村大美”。

  2.坚持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展现具有明月山辨识度的宜业生产之美。三地要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乡村旅游和富民特色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推进产业互补、抱团发展。一要共抓稳粮保供。三地同为粮油大县,要加快“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宜机化改造,打造更多“千年良田”,依托梁平预制菜、大竹醪糟、垫江水稻制种等优势产业,推进优质稻、糯稻、稻种等特色稻产业提质增效,联合打造百亿级粮油产业集群。二要共抓农产品加工,依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发挥预制菜产业“强二产、带一产、活三产”作用,大力发展梁平柚、垫江豆花、大竹竹和三地鱼、猪、菜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着力打造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要共抓农文旅融合,协同办好明月山生态旅游文化节、梁平柚博会、垫江牡丹大会、大竹“巴山青”茶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共同推出一批特色民宿和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把人口“流量”转化为效益“流量”。四要共抓农民就业,科学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把玩具加工、农产品初加工等环节布局在农村,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就业”。探索共同组建农村劳务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在建筑工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商贸服务等方面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坚持乡村治理协同协作,展现具有明月山辨识度的和谐社会之美。发挥三地巴蜀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的特点与优势,共建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和谐社会。一要合作建强基层组织。三地乡村干部要互学互鉴,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能力,建设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二要合作健全治理体系。学习借鉴“川善治”,共建川渝“数智乡村善治善管平台”,共推数字化“积分制、清单制”管理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三要合作培优文明乡风。三地历史文化厚重、非遗文化丰富,要激活川渝乡土文化资源,推广淳和、淳善、淳信、淳净、淳乐“五淳”社会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具有明月山辨识度的良好社会风尚。四要合作育好道德文化。三地要做好“红色资源+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连线”大文章,弘扬红色文化。开展川戏、梁山灯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进村活动,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和“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坚韧忠勇、乐观勤奋、厚德包容的具有巴蜀风格的农村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