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app下载位于岷江中上游、川西平原西部的成都崇州市,一头连接着川西平原,一头连接着龙门山脉,重峦叠翠,物产丰饶。
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著名诗人陆游出任蜀州(今崇州)通判,在这个有着“蜀中之蜀”美誉的地方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惬意时光,甚至萌发了“终焉于斯”的念头。
比如《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一诗中,他如此描绘品茗雅趣:“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他最知名的词作之一《太平时》,更写尽了崇州的竹境之美:“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时光越千年,曾让陆游流连忘返的崇州茶与竹,如何在1000多年后继续扬名、圈粉、出海,使其成为城市名片和文化软实力,是崇州一直在探索的命题。
清明前后,崇州市文井江镇的枇杷茶园里,鲜嫩的枇杷茶大叶在温煦阳光中舒展身姿,迎接一年中最好的采茶季节。
四川龙门山脉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位于龙门山脉之中的崇州,种茶历史悠久,是唐宋八大名茶产地之一,尤以枇杷茶最著名。
枇杷茶,并不是枇杷做的茶,而是因茶叶形似枇杷树叶得名。作为中国稀有的独特茶种,枇杷茶独产于崇州的龙门山脉中,早在宋代就是朝廷贡品,被称为“龙门贡茶”。
枇杷茶之珍贵,首先因为稀少。今天喝到的枇杷茶,大多来自于海拔900米至1400米的龙门山脉中段的古老茶树,目前崇州存世千年以上古茶树仅有16株,百年以上老茶树1292株。
与传统观念中弯腰在茶园中采茶不同,枇杷茶树高大挺拔,需要采茶师爬上树干,寻找形状好、色泽佳的嫩芽和嫩叶。新采摘下的枇杷茶叶,会被送往山脚下的茶庄里分拣、烘干,第一时间进入翻炒和揉搓的制作环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枇杷茶制作技艺,在崇州代代相传。制作好的枇杷茶,外形自然卷曲,色泽乌黑油亮,当热水注入时,汤色橙黄,饮之回甘明显,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降燥的功效。
2008年,崇州市茶农联合起来,成立了崇州市枇杷茶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由成都市政府对现存的乔木型老茶树实行挂牌,合作社实施保护。2009年,崇州枇杷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获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8年,枇杷茶古树茶园成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巴黎奥运会的举办之年。古老的崇州枇杷茶,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飘洋过海来到了法国。
2024年5月1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首届“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活动现场,来自中国、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80余名研究人员和代表齐聚一堂,崇州枇杷茶作为唯一茶品在现场亮相。
在随后举行的专场慈善拍卖上,采自约1200年的古老茶树、严遵古法工艺制作的200克瓷罐装枇杷茶“竹里斜阳”,经多轮激烈竞拍,最终以3.1万欧元的价格落槌成交。
据在现场朝廷茶道表演的成都市枇杷茶技艺非遗传承人、成都工匠马艳介绍,她已与荷兰农业生产者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崇州枇杷茶将远销荷兰、卡塔尔等国。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是驰名中外的竹编之镇。千百年来,道明人依竹而居,以竹为器,“道明竹编”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明竹编不是普通竹编,选材十分考究,仅使用生长在海拔800-1500 米之间、2-3年竹龄的慈竹进行编制。这种竹子柔韧性极佳,且少有病虫害。
道明工匠的手艺堪称一绝。竹编艺人编制产品时大体按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循序渐进。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为主要编织手法。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 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变化多样。若需配以丰富的色彩,就将蔑片或蔑丝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后,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会做竹艺的村子,四川有不少,让道明竹艺村一举出圈的,是村里的地标建筑——竹里。
“竹里”二字,取自陆游词《太平时》中的“竹里房栊一径深”。隐于一片竹林之中的“竹里”,是一幢外有野趣、内藏朴拙的现代版川西民居。从空中看,青瓦屋顶形似一个卧倒的“8”字。竹编元素又被巧妙地蕴于中庭、天井和室内家具之中,可谓是竹与自然最美的结合。
2018年,“竹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代表,登上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随即成为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红。
“竹里”的火爆,带红了竹艺村。村里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竹产业越做越大,工匠收入水涨船高,村民传承创新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竹编手艺走向“工匠级”。
如今,道明全镇有6000多人从事竹编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有63位。不少当地青年也回到村里,尝试用市场化,特别是电商方式运营传统竹编。
依托“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竹艺村还启动了海外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多位海外“新村民”来这里工作生活。
出生于道明竹编世家的“90后”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带着道明竹编先后前往俄罗斯、卢森堡、英国、美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参展或文化交流,并曾与国际零售品牌沃尔玛、服饰品牌Maxmara等跨界合作。
“每次走出去,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杨隆梅说。目前,她的工作室还有两个在洽谈中的国际订单:一个来自美国纽约的餐饮协会,求购竹编文创作品和室内装造;还有一个来自韩国企业,制作的是瓷胎竹编瓶。
2024年5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中,出自崇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思进之手的竹编作品“梅花镜”也成功入选。这件作品将竹编的梅花纹与镜子相结合,极具中国之美与川式韵味。
2024年端午节期间,在成都文殊坊,道明竹编、怀远藤编、枇杷茶、汤麻饼等多项非遗集体亮相,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流连驻足。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游客阿兹娜选购了一枚在她眼中“很有魅力”的竹编芙蓉花胸针。来自哥伦比亚的小伙子碧落则说,崇州枇杷茶让他很惊艳,“跟绿茶的青涩不同,枇杷茶有着红茶的甘甜”。
截至目前,崇州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7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28项。除了道明竹编与枇杷茶,怀远藤编、金鸡风筝扎制技艺等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比如竹编,在“活态传承、品质提升”理念之下,崇州引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澳大利亚竹产业研究院等院所,建成中央美院传统工艺工作站、中英创意设计实验室等平台,与40家文创设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设计师联盟,让乡村竹编文化有更多机会走上国际艺术舞台。
崇州市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会展推广、体验营销、品牌塑造、政策筑基、畅通开放通道、加强城市合作等六大举措,强力推动地方特色产品特别是非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崇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非遗走出去,有几条重要经验:
一是解锁展会,积极参加重大展会,如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四大国家级展会及国内重大展会。
二是重在体验,让文化“活”起来,比如打造产品研学基地或体验中心,让观众可以亲自“上手”“进嘴”,感受鲜活的快乐。
三是打造IP,比如崇州经过多方协同,将竹编和枇杷茶等作为成都的城市纪念品,参加在美国费城等地举办的城市推介会,由此走向国际。
四是赋能企业,政府要为相关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政策支持,并积极组织企业代表团到海外市场进行市场调研、推广和洽谈合作。
五是强强联手,崇州市与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合作,鼓励企业通过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拓展国际市场,并与喀什等中欧铁路沿线重要节点加强合作,打造生产园区,申办建设“成都造”展厅,增加产品出口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会长白静波介绍,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崇州非遗发展喜人,不但吸引了更多新生代传承人加入其中,出口量也在稳步上升。
“依托第三方平台,我们的产品走到了美国、欧洲、中东、日本、韩国等地,目前订单已有3000万元左右,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喜欢非遗,愿意享受中国文化、中国技艺带来的美好生活。”白静波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