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中国)官方网站岩茶叶底出现“蛤蟆背”就是好岩茶吗?
发布时间:2024-08-24 08:03:23

  JN江南“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至。”处暑一过,秋意更盛,又到了品乌龙茶解燥润秋的好时节。

  重水求香的武夷岩茶,是中国乌龙茶界绕不开的一个茶类!但若要提到“好的武夷岩茶具备什么特点?”时,或许很多茶友脱口而出的会是“蛤蟆背”。

  诚然,早期在很多书籍、甚至学术论文中,都会将“蛤蟆背”视作衡量武夷岩茶优劣的标准之一,而今蛤蟆背也是武夷岩茶外观的审评术语之一。

  这也引得一众茶商以此为噱头,疯狂营销“具备蛤蟆背的武夷岩茶就是好茶”,一传十、十传百之后,越来越多的茶客对这个说法信以为真爽快买单……

  放到现在,仅凭“蛤蟆背”判断武夷岩茶品质还能作数吗?蛤蟆背越明显的岩茶品质越佳?今天小懂就来揭开岩茶“蛤蟆背”的神秘面纱……

  “蛤蟆背”,是指武夷岩茶干茶条索表面出现不规则的颗粒,注水冲泡后取一片舒展开的叶底摊开细看,可以明显看到舒展开的叶张背面隆起凹凸不平的小泡点。

  这些凹凸不平的小疙瘩,打眼看上去与粗糙的蛤蟆背相似度极高,故被生动地称为“蛤蟆背”。

  其实,“蛤蟆背”一词由来已久,最初并不是用来形容武夷岩茶的。在唐朝茶圣陆羽传世的《茶经》(五之煮)中就记载如下: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

  这句话反映的是唐朝但凡炙烤饼茶时,要注意避免茶叶不在迎风的余火上烤,以免飞迸的火舌像钻头一样乱窜、乱烤,这样容易造成茶叶受热不均。

  正确做法是要夹着茶饼靠近火、且不断翻动着去炙烤,等到茶饼表面烤出像蛤蟆背一样突起的小疙瘩时,就要将茶饼移到远离火五寸的地方继续炙烤……

  可见,在茶圣陆羽的眼中,蛤蟆背是判断古代烤茶的火候!当时的饼茶烤出蛤蟆背并不是终点,而要根据这个现象继续调整炙烤。

  换句话说,蛤蟆背是生于茶叶炙烤时的一种现象,“火”是出现蛤蟆背的根本条件!如此一联系,武夷岩茶的蛤蟆背,其实也是与“焙火”密切相关。

  武夷岩茶首重“岩韵”,焙火则是重中之重的一道工序,而武夷焙法素来有名,清代茶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就认可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至于武夷岩茶具体是如何焙火的?小懂翻阅茶学书籍发现岩茶的焙火分初焙(又称“走水焙”)、复焙(低温慢烤)、下焙(亦称“炖火”)。

  在长时间的焙火阶段中,茶青随着焙火达到一定温度时,累积吸收的热量超过了一个界限,而在高温作用下茶叶受热膨胀,急需一个释放的通道!

  通俗来讲,就是叶片中大量的水分子受热蒸发掉,而有些水汽会聚集在同一部分,像雨后春笋一般爆发,从而造成叶片向上隆起小疙瘩,待焙火结束后形成所谓的“蛤蟆背”。

  在小懂看来,蛤蟆背的形成体现的就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就好比开水烫到人的皮肤会起水泡一样,茶叶高温受热会膨胀起泡形成“蛤蟆背”也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蛤蟆背其实是武夷岩茶焙火时的温度和时间造成的,出现蛤蟆背更多的是反映出岩茶焙火的情况!比如火功是否到位?茶叶是否受热均匀、是否及时翻焙?有没有“吃火”或“焙透”等。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太可能存在两片一模一样的蛤蟆背岩茶。

  这是因为武夷岩茶在不同的焙火掌控下,出现的蛤蟆背状态很难一致!通常会呈现出以下三种状态:

  当一款武夷岩茶突起的泡点较小、数量稀少、且很分散时,就说明焙火的温度较低,烘焙的时间也较短,其实就是常说的中轻火功烘焙的岩茶。

  正是因为中轻火功使茶叶“吃火”的程度相对较轻,出现的“蛤蟆背”现象也就没那么明显,冲泡后的叶底黄褐软亮,品质上一般表现为香气高扬、滋味鲜爽。

  一般蛤蟆背出现这种数量多、分布密集,且泡点大、隆起明显的状态时,恰恰反映的是焙火比较到位,通常为中火偏上、至足火功的岩茶。

  在高温、长时间的烘焙下,茶叶吃足了火,才会彰显很明显的蛤蟆背,数量多、隆起明显;久泡后的叶底多为红褐色,香气清幽、汤感醇厚,更为耐泡、耐储存。

  若一款武夷岩茶不仅呈现出明显的“蛤蟆背”性状——泡点大、数量多、分布密集,且无论干茶还是叶底的色泽,看上去都呈乌褐色,叶片摸起来也很生硬。

  那就要考虑这款岩茶是不是焙火焙过头了!一般来说,焙火温度过高(160~170℃)或出现病火(超过170℃),会导致茶叶吃火过急产生碳化,进而呈现发黑、发硬的状态。

  这种茶即使表现出显著的蛤蟆背特征,也不是一款好的武夷岩茶!焙火过度必然会对茶叶品质产生恶劣的影响,喝起来往往焦味明显,难以入口。

  由此看来,武夷岩茶焙火的温度越低、时间越短,蛤蟆背的泡点越小、数量也越少,分布越稀疏;若是火功不到位甚至欠火的岩茶,往往不会有蛤蟆背。

  反之,经过高温和长时间的焙火,茶叶吃火足,蛤蟆背的泡点越大、数量越多、分布越密集;但茶叶吃火也不能太过,焙过头的高火、病火反而会降低岩茶品质。

  一句话:“蛤蟆背”终究反映的是武夷岩茶火功的轻重!不是所有的岩茶都有蛤蟆背,有蛤蟆背的不一定就是好岩茶。

  从一款岩茶展现的蛤蟆背状态,并不能看出茶叶的品质到底如何, 自然也无法视作上品岩茶的标志。

  而武夷岩茶品质的好坏,离不开好产地、好原料、好工艺,甚至制茶人看茶做茶的能力……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位了,方能成就一杯上品岩茶!

  近日,小懂团队远赴武夷山拜访了佛国岩大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王小明老师,将于8月24日(周六)晚18:00开启武夷岩茶中秋福利专场!

  本次将为大家带来佛国岩肉桂、水仙,九龙窠大红袍,牛栏坑、马头岩肉桂等高货正岩茶,感兴趣的茶友们欢迎点击上方链接提前【预约】直播,囤好茶不迷路哦~

  [3]《“蛤蟆背”与武夷岩茶烘焙工艺及品质的关系》,刘宝顺、占仕权、刘欣、官燕美(1.福建武夷山市茶业局,354300;2.福建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354301;)

  [4]《从“蛤蟆背”巧看焙火》,平杰《人民政协报》(2023年12月01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