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 高县生态茶远销俄罗斯等江南体育·(app)下载 - app store
发布时间:2024-11-06 22:59:36

  JN体育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1日电 题:逐“绿”而行 高县生态茶远销俄罗斯等国家

  初秋时节,位于宜宾高县落润镇的“蜀山茶海”现代农业园区,连绵茶山层峦叠翠,茶农们弯腰俯身,忙碌着采摘秋茶。茶垄间,一张张红黄相间的诱虫板,如同一道天然屏障,让片片绿叶得以健康舒展。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生态低碳茶园,采用的都是绿色防控和有机种植,不仅能固碳减排,种出的茶叶品质更高,也更加绿色健康。”近日,四川龙溪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育文说,通过倡导生态低碳茶园建设,今年的鲜叶在品质和产量上均有提升,为后期的加工、销售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生态低碳”这样“时髦”的词,如今和茶叶种植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据高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专班工作人员于飞介绍,在农业产业的诸多门类中,茶产业被视作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在固碳减排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茶叶品质,加上国际贸易端对进口茶叶农残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拥有高品质的茶叶就等于占据了市场。

  高县种茶历史悠久是全国优质早茶原料基地和商品茶生产基地,也是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中国茶业最具投资价值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0万余亩,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70亿元,茶叶不仅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也是高县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高县坚持发展生态低碳茶,就是通过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茶叶种、管、采、产、加、销全流程,实现化学投入品减施高效、生产过程环境友好、茶叶产品优质安全,将绿色、低碳、生态茶产品的‘含绿量’转化为品牌‘含金量’,推动茶产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

  走进高县来复镇大屋村的早白尖生态茶园,一垄垄青翠的茶树与一排排浓绿乔木错落相间,清新的茶园美景跃然眼前,呼吸之间,茶香袅袅。

  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在高县拥有大雁岭、乌蒙山、七仙湖三大茶叶基地,辐射周边近10万亩茶园。企业负责人张炀说,企业的茶园都“长”在森林里,通过绿色有机种植,茶树沐浴着阳光雨露,伴着鸟语花香生长,当这些意向融入一片茶叶中,茶便有了自然的韵味。生产环节上,企业已实现从进料到出茶的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让产品品质和产能都有了大幅提升。

  “目前,我们在园区内又新安装了100多台杀虫灯和10万余张诱色杀虫板,配合科学使用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镇、村还会定期对茶叶农残进行检测,倒逼品质管理提升。”高县落润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张琴说,落润镇是高县的核心产茶区之一,也是实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试点镇之一,按计划今年内,该镇的3万多亩茶园都将全部改造成为生态低碳茶园。

  推广生态低碳茶园建设,改变种植观念是关键。高县建立“政府引导、科研机构攻关、茶农茶企推广”的合作机制,引进刘仲华院士团队,建立县、镇、村三级茶叶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有效指导绿色防控。同时,邀请茶产业专家对县内10个重点茶叶主产镇开展分类分层级集中培训,内容涵盖茶园有机种植、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机采、机修等技术规范,引导10万茶农从“要我种好茶”向“我要种好茶”转变。

  走进高县各产茶核心区,各种类型的灭虫设备像卫士般守护着茶园。气象设备实时监测着茶园内的温度和湿度,喷灌设备穿插在茶树间,等待适时浇灌……这些“高科技”的应用,已成为助力茶产业升级、茶农增收的“新密码”。

  优质茶自然要卖上优质价。数据显示,近两年高县茶鲜叶收购单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今年首批春茶鲜叶最高收购价更是超过120元每斤,茶农实现鲜叶销售19.3亿元,同比增长4.32%。

  据了解,通过开展茶园绿色防控,能节省30%的化学农药投入成本、35%的人工成本,加上鼓励茶企技改,实施标准化生产,茶叶加工环节的能源消耗降低8%以上,最终茶叶的生产成本能降低10%左右。

  高品质的茶叶为茶企进军对外贸易、新茶饮原料等领域增添了信心和底气。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拿下今年全市茶叶外贸首单;“云州牌高县黄金芽”荣获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殊荣;茶饮头部企业霸王茶姬在高县落户开店。今年3月,高县成功承办全市早茶产销会等活动,签约销售订单4.6亿元,贡献二产产值22.63亿元,同比增长10.39%。截至7月底,全县累计产干茶2.22万吨,综合产值59.96亿元。片片茶叶不仅走出深山,走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远销到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品牌效益逐步凸显。

  绿叶子变“金叶子”,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据悉,高县将持续聚焦茶产业提质增效,以生态低碳茶园建设为核心,从源头管控、农技培训、生产加工、销售推广等多方面发力,推进茶叶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优化,推动全县茶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不断擦亮“早茶之乡”金字招牌。(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